5月5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教授吕奔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颠覆性的研究,揭示了热射病的重要致死机理——高体温通过Z-DNA结合蛋白—1(ZBP1)诱发过度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进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与多脏器损伤。这项研究的发现不仅为理解热射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未来的治疗策略开辟了新的道路。
近十年来,吕奔团队一直专注于研究危重症的发病机制,已经成功揭示了脓毒症休克、多脏器衰竭、细菌感染诱发凝血反应以及脓毒症诱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机制。如今,他们终于揭开了热射病的死亡之谜。
热射病的治疗挑战
热射病,又被称为“重度中暑”,是一种致死性急症,其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尽管业界对热射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例如降温和脏器功能保护治疗,但其治愈率依然较低。这种情况可能与学术界对热射病致死机理的理解不足有关。传统的观点认为,高体温主要通过物理性损伤导致组织细胞死亡和炎症反应。然而,吕奔团队发现,可能还存在其他未知机制在热射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温激活细胞程序性死亡通路
该团队通过研究发现,高体温并不是简单地“杀死”细胞,而是通过激活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通路来诱导器官损伤和死亡。具体来说,高体温能够激活细胞内的Z-DNA结合蛋白—1(ZBP1),进而诱发过度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认识,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细胞内存在“温度感受器”
除了揭示高体温如何通过激活程序性细胞死亡来导致热射病的死亡,该团队还发现了细胞内可能存在一种“温度感受器”。这种感受器能够在受到热应激时,通过不同的机制激活ZBP1,进而触发RIPK3依赖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这一发现不仅扩展了我们对细胞感受温度变化机制的理解,也为未来的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研究的潜在影响
这项研究有望为热射病等危重症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通过了解热射病的发病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例如通过抑制ZBP1的激活或干扰程序性细胞死亡通路来减轻热射病的症状。吕奔团队表示,他们将继续探索这一领域的更多细节,并为未来的热射病防治策略提供新的视角。
记者 王昊昊 通讯员 李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