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有料知识网

同心祈福!侨胞台胞相聚送王船

今天凌晨,在同安区西柯街道吕厝社区的送王船文化广场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王船化吉”仪式。璀璨的烟花、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夜空中交织出一幅壮丽的画面。在这喧嚣的烟花声中,船头朝向大海的王船,仿佛受到了神灵的指引,熊熊燃烧起来,在欢呼声中“扬帆起航”。人们虔诚地许下新年的愿望,随着海风卷起的点点星火,它们飘向远方,象征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望。自此,四年一次的同安吕厝华藏庵送王船文化活动圆满结束。

"王船化吉"仪式。

同心祈福!侨胞台胞相聚送王船  -图1

"送王船"文化活动再现万人空巷盛况。

同心祈福!侨胞台胞相聚送王船  -图2

"送王船"踩街文化活动。

同心祈福!侨胞台胞相聚送王船  -图3

踩街活动表演英歌舞。

同心祈福!侨胞台胞相聚送王船  -图4

作为闽南古老民俗活动,同安吕厝华藏庵“送王船”不仅是闽南,更是闽台地区、东南亚地区规模较大的民俗活动。这一人类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对增进侨台亲情、弘扬闽南文化、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活跃民间艺术都有着深远影响。

传承不息

海内外乡亲齐聚送王船,再现万人空巷盛况。

吕厝社区的送王船习俗源于华藏庵。华藏庵俗称“王爷宫”,位于社区南面,原三面环海,船只可直接停靠在庵前的石阶下。据《同安文史资料》记载,从明代开始,每逢子、辰、申年(鼠、龙、猴年)的正月初四潮满前,当地百姓到吕厝东北面的海边恭迎新“王爷”到华藏庵就任,十月下旬择吉日吉时欢送上届“王爷”离任。自此,吕厝华藏庵每四年一次的迎王与送王仪式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至今已有153届、600多年历史。

据悉,华藏庵供奉的主神位是出巡王爷,即“代天巡狩”,代表的是赏善罚恶、风调雨顺、保境安民、庇佑众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每逢送王船活动举办,吕厝社区热闹非凡,众多侨胞、台胞不远千里前来共襄盛举。昨日,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中国台北、台南、澎湖、金门,以及泉州、漳州等272个分炉点代表团齐聚吕厝社区参与送王船活动。

“今年和家人一起回来参加送王船活动,看到众多海内外乡亲一起来传承这项传统文化,我觉得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新加坡籍华人林美贞说,他们将送王船等中华传统文化故事一代传一代,让年轻一代记住自己的“根”。

吕厝华藏庵送王船活动举办期间,还举办多场踩街活动,英歌舞、蜈蚣阁、宋江阵、车鼓弄等非遗表演大放异彩,吸引了众多民众参与,再现万人空巷盛况。

向海而生

先辈生产生活智慧结晶,成为文化交流重要纽带。

作为闽南古老民俗活动,送王船是同安先辈耕海耘波的历史记忆。历代同安先民驾船出海,或迫于生计,或由于战争,或海外经商,或探索天地……大海之浩瀚,个体之渺小,让人们对海洋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海洋信仰随之而生。

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送王船习俗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此外,其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原二级巡视员、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叶细致介绍,海洋文明是送王船习俗最本质的“底色”。王船习俗随着季风来临,王船起驾,流播到“海丝”沿线一些国家和地区。从海峡、海丝到海洋,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王船文化与海洋文化深度契合,是海洋文明开拓性与包容性的集中体现。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这一习俗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演进,不仅成为世界海洋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各地域之间融合、族群互信的重要因素。

情感桥梁

找准两国文化“共鸣带”,连通两地民众“心丝路”。

2020年,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申遗4周年来,进一步深化两地人民情谊,促进文旅交流。今年正值中马建交50周年,此时举办这项盛会,不仅体现两地人民对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坚持,共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交流互鉴之路的努力,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际双边乃至多边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

“人民的深厚情谊,是国家关系发展的力量源泉,而民心要相通,文化须先行。”马来西亚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拿督威拉颜天禄在致辞中表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找准两国文化的“共鸣带”,连通两地民众心灵的“心丝路”,让以送王船非遗为例的文化架桥不断促进两地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合作。

“今天同安吕厝送王船的展示和交流活动,不仅传播了中华优秀文化,也加深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的交流互鉴,为厦门文旅事业、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叶细致说,送王船习俗的传播与交流,有助于提升厦门的国际形象。在吕厝送王船活动举办期间,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还同步举办了第四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之“海洋与非遗国际交流合作”分论坛活动,进一步探索非遗国际间联合保护新机制。

文/厦门晚报记者 颜梅丽 通讯员 韩超 陈倩倩 图/厦门晚报记者 陈嘉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9027752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0735u.net/post/1936.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发表列表
请登录后评论...
游客 游客
此处应有掌声~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x

注册

已经有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