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曹铮、李畅)—— 11月21日,一场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燕文化考古雄安对话交流活动”的盛会,在雄安新区成功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众多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探讨考古新发现,交流工作心得,展望京津冀地区文物考古事业的新篇章。
这次活动由河北省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共同指导,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北京考古学会、天津市文物博物馆学会、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宣传网信局局长边建国强调:“雄安地处燕南赵北,燕文化内涵丰富。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三地文物考古领域的合作,挖掘雄安文物价值内涵,让雄安大地的文物‘活起来’。”
自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坚持考古先行,已确认8座古城遗址,其中南阳遗址尤为引人注目。这座位于容城县晾马台镇的遗址,是雄安分布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遗址群文化遗存时间跨度近三千年、文化演进脉络清晰,是雄安新区考古的重要标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晓峥指出,南阳遗址不仅是雄安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城市文明,还开启了雄安新区的“城市时代”。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郭京宁表示,京津冀三地在考古领域已经形成了资源共享、人才共建、项目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未来,他们将联合申报多个学术课题,共同推进考古事业的协同发展。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白俊峰也表示,他们将推动京津冀三地更多考古项目合作,加大人才交流力度,并共建相关专业期刊,为考古学科的发展搭建学术平台。
这场活动不仅是京津冀三地文物考古领域的一次重要交流,更是新时代赋予考古人的新使命。它预示着,在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的文物考古事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