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重庆市北碚区嘉陵江畔的公路向北,进入层峦起伏的缙云山,车辆在一处丁字路口停下。从这里起步,步行拐进一条山腰小道,我们的目的地——金刚碑温泉老村便逐渐显露出它的真容。
“那里可能就是缪崇群的墓地。”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指着对面一片草木葱翠的山坡说。近年来,他查找史料,访问当地老人,希望能寻找到缪崇群的墓地。
谁是缪崇群?随着小路的尽头,一座木制结构的观音阁映入眼帘,阁底的山壁上凿着一处防空洞。如今,洞口的石壁上刻着两段话。上面一段是关于金刚碑的介绍,而下面一段则简单介绍了缪崇群的生平。
缪崇群,一位作家,抗战时期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创办的正中书局工作,出版各类教材和书籍。他在书局做编辑工作,办公室设在观音阁,阁下的防空洞是印刷厂。1945年1月15日,缪崇群因肺病去世,草草葬于缙云山的一段,具体地点已无从考证。
正中书局印刷厂所在的石洞外,刻着缪崇群的简介。这位作家虽然名字并不为大众所知,但他的名字却与巴金紧密相连。巴金与缪崇群是挚友,缪崇群去世后,巴金撰写了万字长文《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深情地回忆了两人14年的友谊。
2024年11月25日是巴金120周年诞辰,各地举办纪念活动。在上海巴金故居的“2024读巴金”活动中,推出了“细读《寒夜》”专题。《寒夜》被认为是巴金文学艺术高峰之作,主人公汪文宣的原型之一就是缪崇群。
缪崇群并非仅仅是巴金的友人,他在创作上也同样拥有极高成就,出版过7本散文集、1本小说集、1本译文集。他的去世,让重庆《中央日报》刊载的讣告标题为《一代散文成绝响》,称他“为我国当代散文名作家”。
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教授坂井洋史是研究巴金的专家,进而对缪崇群产生兴趣,编纂了《缪崇群文存》。“我深爱缪崇群的作品。”他对南方周末说,“缪崇群是一个内向型的作家,他将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寓于平实的行文中,如此文体和语言有深度,回味无穷。”
在大众视野里,缪崇群的名字如今是陌生的,也是被忽视的。在上海巴金故居举办的以“巴金的朋友圈”为主题的展览上,选择了鲁迅、沈从文、叶圣陶、冰心等八位巴金的朋友。但缪崇群并没有入选。
郑劲松为了研究缪崇群,去购买收录他文章的书籍,版本并不多,不到10种,有些在市面上找不到,只能在孔夫子网上买二手书。其中,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缪崇群散文选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缪崇群的散文选集,也是现在流传最广的版本。
在“重写文学史”的思潮中,缪崇群的作品是发现者之一。张伟在徐家汇藏书楼工作时,编辑了这本书,从中介绍了缪崇群的生平和作品特色,是最早也最全的资料。1991年,《缪崇群散文选集》正式出版,缪崇群也因此被更多人所认识。
此外,坂井洋史这位日本人,对缪崇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准备编纂《缪崇群文存》。他认为,为了更广更深更立体地理解巴金其人其文及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对于他的交友圈也应该有深刻的理解。
尽管缪崇群在生前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但他的作品依然具有真实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他的作品记录了抗战时期具体的人的生活和生存,是“一个小人物的抗战记忆”,并有着个人独特风格的文学价值。
郑劲松依然不放弃对缪崇群墓地的寻找,希望能确定其埋葬地点,并在那里立一座碑。他认为,寻找缪崇群是对旅游的一种深度开发,也是北碚区推广“三千名流汇北碚”概念的一个补充。
缪崇群的文学遗产犹如一坛酒,愈埋藏愈醇郁。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欣赏,让更多人了解这位被遗忘的作家。